人生有两个账户
有人生 有道路 有智慧
一个拥有生命力的平台就等你关注
《人生有两个账户》
人生有两个账户,一个是金钱,一个是时间。金钱的账户可以为零,时间却不可以。
出生时,时间的账户是满满的,金钱的账户却空空如也。
于是,时间被贱卖兑换金钱,人们欣喜于金钱的账户日渐日高。
与此同时,谁会在乎时间的账户日渐日少?谁会花一些时间兑换金钱之外的东西?例如:健康……
生命,就是时间向金钱转账的过程,当忽然发现金钱却无法向时间转账时,时间的账户已经所剩无几,金钱的账户正在膨胀。“穷得只剩下钱的日子”——才最能体会什么是“囊中羞涩”。
时间就是金钱,但金钱却换不回时间。起初,我们对时间慷慨,对金钱吝啬,后来,我们对金钱慷慨,却无法对时间吝啬。
金钱可以储蓄、消费,可以取出来、存进去,可以变多、变少,可以借贷、捐赠,可以预支、透支,甚至可以挪用、占有,但时间却做不到,时间永远无法流通,只可以自己用,每一秒都被烙上固定的日期,只可以用在当下,是“限量版”,并且不知道下一刻是否还有。
人生有两个账户,一个是时间,一个是金钱。用时间拼命地赚取金钱,再用时间无度地挥霍金钱,这就是人生,有多少人不会陷入这样的宿命?!
时间归零,再多的金钱也会跟着归零。
正如所罗门王在《传道书》中说的“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”(传1:2)
无论你这一生积累了多少财富,有多么了不起,终究还是回归到虚空里。
德国厌世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是个本性多疑的人,有了金币时他生怕丢失,就藏在墨瓶里,有了钞票时它就藏在床底下,收到信时他生怕看到不幸的消息,总是犹豫看还是不看,夜晚床边如果没有短剑或者子弹上膛的手枪他就不能入睡。他逝世于1860年,临死前他生怕自己在假死的状态下被埋葬,便留下了遗言,让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不要盖上棺盖。
他认为人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从生存意识中表现出来的,这意识是邪恶的,是一切苦恼的根源,若想从这烦恼中得到释放,就必须过禁欲的生活,达到佛教超脱的境界。
有一天,叔本华坐在公园的长椅上。夕阳西下,夜幕渐渐降临,可是这位老哲学家仍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,陷入了沉思中。
公园管理员在闭园前都会检查公园里有没有剩下的人,那时突然发现有一位老人家仍然坐在长椅上一动不动,仿若一尊石像。
“老人家,天色 46 32166 46 14942 0 0 2332 0 0:00:13 0:00:06 0:00:07 2534 46 32166 46 14942 0 0 2017 0 0:00:15 0:00:07 0:00:08 2669早了。”
“……”
“老人家该回去了,快起来吧!”
“……”
“咦?这老人家是不是耳背啊?”
于是管理员而贴近书本华的耳边大声喊道:
“老人家,您从哪里来?现在该回去了!”
叔本华这才抬起头来,像刚从睡梦中醒来一般,慢慢地睁开了眼睛。
“你是在问我从哪里来吗?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才这样发呆。你说让我回去,人生已到黄昏,我却不知道要回到哪里去。如果我知道从哪里来,要往哪里去……”
叔本华太深深地叹息着走出了公园。
哲学源自于人的想法,是人离弃神之后衍生出的产物。因此,哲学绝对解不开我们人生的根本问题。
苏格拉底说你要认识你自己,但是人怎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呢?若有能原本照出我们一样貌的镜子,我们就能看到自己,知道自己的模样。像这样,创造我们的神的话语就像一面镜子,只有在这面镜子面前,我们才能正确的看到自己内在的面目。
有一天,孔子的门徒季路问孔子:
“敢问死”(请问死是什么?)
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(连生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死呢?)
孔子也没能解开人生的谜底。他说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(早晨得知真理,当晚死去也可以。)孔子虽然渴慕真理,但他同样也是人。他在《论语述而篇》中叹息道,子曰,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”大意是,:“人们不去修德,不讲求学问,知道义却无法去做,不能改掉恶习,这些都是我的忧虑。”这就是寻求真理、热心学习、修炼己心之哲人的极限和真实告白。
出于人的学问或哲学不能成为真理。惟有永活的神,创造万物、主管万有的神的话语才是真理,才是开启人生的里程碑
【西 2:8】 你们要谨慎,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,不照着基督,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,就把你们掳去。
希望各位合理支配这两个账户,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收获被真理释放的心灵。
▼
人生的盼望,生命的泉源
| 传道书 1:2 |
传道者说:“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”
(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)
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打赏
The more we share, The more we have